29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以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我组在低成本聚合物给体材料开发及其可加工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论文标题为“A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Versatile Solution Processability”。博士研究生邵一鸣和高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瑞副研究员和闵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为唯一署名单位/唯一通讯单位。...
01
近日,Joule以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我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论文题为“Cost-Efficient Recycling of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有机光伏器件的经济高效回收》)。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瑞为论文第一作者,闵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唯一通讯单位。溶液加工有机光伏(OPVs)因其轻质、半透明、多彩和可柔性制备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9
在2024年6月,我课题组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本次年会汇聚了国内外化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年会以“迈向更高水平的化学研究”为主题,设立70个学术分会,14个专题论坛,交流论文9371篇。包括9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5000余位化学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参加会议并进行交流。本次会议我组参会代表包括孙瑞老师、杨欣荣和徐林勇。孙瑞老师的快闪报告题为“逐层沉积法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及稳定性”...
17
5月21日上午,L-AMSE 2024届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于当代楼530会议室如期举行。我们有幸从校内和校外的兄弟院校邀请到5位教授专家组成了本次答辩委员会,其中周兴教授担任此次委员会的主席,李渊教授、翟月明教授、顾栋教授和史建平教授担任答辩会的委员。2024届硕士毕业生王珊珊和陈明霞参与本次答辩,其他组内成员参与旁听并负责会场安排工作。答辩过程,王珊珊和陈明霞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方面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5
5月14日上午,Cell Press出版社Joule杂志主编Philip Earis(易天翔)博士、编辑陈汝慧博士和刘晓林博士一行受课题组邀请访问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并进行学术报告。此次报告题目为High Impact Publishing,Philip Earis博士从六个部分展开介绍,包括自我介绍、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Joule简介、Cell Press出版社简介、AI对文章写作和投稿的影响以及作为主编给投稿人的一些建议。Philip 博士在报告中介绍到他在科学出版领域工作了20年,先后参与了期刊Energy ...
15
日前,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立项名单已确定,祝贺L-AMSE团队成员杨欣荣申请项目获批立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于2023 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该项目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实施,通过博士生个人申请、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组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
07
近日,能源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线发表了我组关于高效且膜厚不敏感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开发的最新成果。该工作通过引入设计合成的高迁移率小分子给体SD62作为第三组分,通过改善分子取向和聚集,抑制载流子重组和增加电荷迁移率,提高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厚膜条件下的光伏性能,抑制了从小面积器件到大面积组件过程中的效率滞后。论文题目为“Designing Dithieno-benzodithiophene-based Small Molecule Donor ...
17
近日,我组在《Macromolecule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Y Series Acceptor-Based Double-Cable Polymers in Single-Material Organic Solar Cells”的研究论文。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杨欣荣和高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为唯一通讯单位。开发高效稳定的活性层材料体系是有机光伏领域长久的追求目标,相较于目前广泛研究的二元/多元共混体系,由一种活性层材料构筑的单组分器件因其存在分子内电荷转移而降低了对活性层形貌的依赖性,...
17
近期,我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通过原位荧光监测技术实现聚合物光伏材料性能无批次差异合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通过设计并搭建的一套原位荧光(PL)监测系统,结合数据分析处理脚本,实时跟踪聚合反应中活性链的聚合度变化情况,实现了聚合物光伏材料分子量的高精度重现及相应光伏器件无批次差异的能量转换效率。我组博士研究生徐林勇与王伟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闵杰教授和孙瑞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为唯一署名单位。...
1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朋辈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营造追求卓越的校园学术氛围,激励广大研究生潜心向学、科研报国,学校开展了武汉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经研究生个人报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核推荐、成果初评、网络投票和现场答辩等环节,产生武汉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与武汉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入围奖获得者各十人。...